一個關於矽谷新創公司Theranos估值從90億美金變成0的故事。
前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毫無疑問,生命賜給我們的最佳獎賞是有機會為值得努力的事情去努立。在Theranos的辦公室走廊曾經掛著這樣一段話。
最近讀完了”惡血”這本描寫矽谷新創公司變成一場騙局的故事,正巧我也在銀行做了一個醫藥產業的案子。醫藥產業或是生技產業和一般的傳統製造業、貿易業、整合性服務產業有著不同的遊戲規則。
生技醫療產業是一個受到法規高度監管的產業,生技醫療產業不像是臉書、Twitter、Google這樣透過網路改變使用者消費型態或生活型態的科技產業。
生技醫療產業因為關乎到每一個人的生命,因此每一個新的技術或是新的藥品在正式上市之前都會經過嚴格的法規檢核和受到主管機關的監管。
Theranos的創業理念是希望改變血液檢驗產業缺乏的效率以及高成本。通常一個新的事業之所以有價值,就是要看這個企業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
Google解決了資訊難以被正確查找到的困難;
Microsoft解決了人類文書編輯的困難;
Apple改善了人類手機的體驗;
Twitter改變了人類溝通的行為模式;
Youtube分享了影音的快樂。
以前血液檢查通常需要抽取幾管的血液並把血液送進實驗室完成檢驗,再等上幾周的時間才可以得到檢驗德成果,而Theranos就是希望透過創新的檢驗設備及流程翻轉整個血液檢查產業。
雖然最終這個公司被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踢爆他們的技術並不能夠準確提供病患檢核結果,並且自己宣稱的技術也在事後被證明只是一些利用現有技術拼湊而成的微小化產品,所有Theranos的產品缺乏了破壞性的創新,因此這個公司在被揭穿之後就變成了一個近年最大的企業詐騙案件。
Theranos利用商業模式和創投募資,雖然成功吸引許多人才為了公司的願景持續投注努力,但是這個公司卻在還沒並取得美國FDA核准時就推出血液檢測服務,這讓所有消費者暴露在錯誤的檢核訊息之中。
最近我在銀行做的案子是一個製藥公司,我和這個製藥公司的創辦人是在一場論壇認識的,當時他受創投邀請來到講壇分享他自己對於公司經營的心得,以及過去連續創業的經歷。這間公司的創辦人充滿了年輕的活力,外表亮眼,成長在美國的他,除了領有台灣身分證,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個美國人。
他雖然沒有製藥相關的經驗,但創投卻因為他過去連續成功的創業經驗,以及背後殷實的家族背景,就覺定投注大筆資金在這公司上,而隨著公司上櫃,股價飄升,創投也順利退場。
這些天我也反思了自己如何判斷公司,我應該也要結合創投業者的思維,多了解負責人的資歷和背景,再利用銀行員一貫的堅持,對財報上的數字追根究柢去研究來龍去脈。結合這兩點,或許能讓承擔的風險再更低一些,以及能做的案子更多一些。
“這個公司的負責人有製藥相關的背景嗎?”我在和銀行的審查同事討論案子時他這樣問我。
“生計製藥產業和一般產業不太一樣,這個產業需要高度的專業訓練以及資歷累積,經營團隊的背景很重要。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公司的最大客戶在2021年合約走完後是否會繼續和這個公司下訂單,畢竟台灣雖然有能力幫助這個美國公司代工,但代工合約走完之後:也可能會選擇其他地方的工廠進行代工製造。”
"這個公司的R&D成本佔比高嗎?是不是能有足夠的把握讓代工合約在2021年到期後繼續取得這個主要客戶的代工訂單?”
這個生技產業的客戶看起來是一個閃耀的新星,但這個產業的風險和一般製造業的風險很不一樣,需要更去看公司對於法規變遷的適應能力有多少,而不能只是從財報的數字去解釋公司的償債能力或是獲利能力強落。
經過了一個多小時激烈的討論,想請問我的讀者們,如果你是銀行審查,你會不會支持我做這個案件呢?這個公司營收成長預估15%、淨利率耀眼(超過20%)、公司負債比低(Net Gearing<0.5x),財務狀況透明(每季提供季報),公司的股價也持續創新高。不知道螢幕前的你會如何思考?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拍手、分享或追蹤//
我的庫存書可以在我的蝦皮商城買到了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