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進行授信通常會針對不同的資金需求來提供融資商品,除了計算企業的營運資金缺口,銀行在進行授信的時候也會對於營運模式提供不同的授信產品。
進貨融資這個商品是貿易融資中最常見的商品,銀行先借錢給企業去做採購,等到企業將採購的商品加工完成變成最終產品出貨給客戶並且收到款項後就將收到的資金還給銀行。
隨著國際貿易中信用狀需求的比重越來越少,供應商對於往來長久的客戶且熟悉的客戶都會透過放帳 (Open Account)的方式記帳並約定一定時間進行結帳,這個方式讓供應商和客戶之間能夠更方便的進行採購以及增加交易效率。
從這個邏輯出發,能夠用記帳交易的買賣雙方,彼此應該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才有可能是用這樣的交易條件。因為記帳融資賣方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若是賣方對於買方提供這樣的交易條件,可以想像的是買方應該具有特定的資歷(財務或是往來經驗)。
這就像是一個常去餐廳吃飯的顧客,餐廳老闆初期都是公事公辦,吃完飯後立刻收錢;但若這個顧客常常光顧這個餐廳,並且三不五時閒聊一些八卦或是時事,顧客和餐廳老闆可能會從主客關係演變成朋友關係。
餐廳老闆搞不好就會願意讓這個常客每個月結帳,因為老闆知道常客一定會付款,而常客也會知道老闆的產品或服務品質穩定,還是願意當老闆的回頭客。
下面就是採購記帳融資的簡單流程概念
採購記帳融資:供應商出貨後提供發票給公司(這裡是銀行的授信戶),授信戶拿著採購發票及貨運單據到銀行進行融資。
從上面這個例子來看,供應商要求在第30天就要付款,但是這一個訂單需要在第104天才會收到錢,這時候這個授信戶若自有資金不足,就會產生融資的資金需求。
銀行會在第30天的時候把貨款直接付給供應商,而要求授信戶在第104天的時候把收到的錢還給銀行。銀行對於這個商業模式的授信天期至少會是74天;這是因為理想狀況下授信戶在第104天才會收到錢,但授信戶在第30天就必須支付貨款。
銀行在這個商業模式中扮演著協助買賣雙方的角色,若買賣雙方的商業交易確實存在,銀行就可以透過授信讓授信戶營運更有效率,可以接更多的訂單,提高產能利用率。
因為銀行在這個融資模式中是直接把錢付給供應商,因此銀行就會竭盡所能的去對於供應商做背景資訊調查,但這個調查的核心概念會圍繞在”這個供應商是不是關係企業,以及這個交易是否合理”。
若供應商是關係企業,就很可能有”真發票;假出貨”的型態,公司透過假交易把錢付給關係企業,但實際這筆資金並沒有任何後續的訂單或是需求產生。
為了避免假交易的情況發生,銀行會去瞭解供應商的幾個基本資料
- 公司名稱
- 公司註冊地
- 交易商品內容
- 成立年
- 供應商和授信戶的往來交易經驗(若只是新的供應商為什麼願意放帳?)
- 供應商的股東是否和授信戶是實質關係人
- 請授信戶同時提供發票及貨運單據證明交易真實性
若一個公司的存貨周轉天期及應收帳款周轉天期不合理持續拉長,且採購時無法提供貨運單據證明,就會讓銀行暴露在假交易真融資的風險當中。
如果沒有貨運單據當作佐證文件,只要兩間公司協調好互開發票就可以拿著這個發票當作融資工具,銀行在進行放款時若不夠謹慎就可能會被假交易給欺騙。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拍手、分享或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