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徵信包含了兩種不同的分析脈絡,分別是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
越是大型的企業,因為財務較為健全且資訊較為透明,財務數字的定量分析所著墨的部分就越是重要且參考性也較高。
對中小企業來說,因為財務資訊相對不透明且不夠準確,非財務數字的定性分析所需著墨的比重就更為重要,許多時候就需要透過非財務面的資訊來做風險分析。
但是不論是大型企業或是中小企業,企業徵信還是需要透過一些財務數字來判斷企業的還款能力,以下內容將說明徵信分析、企業信用評等、比率分析時常會用到的工具。
還款能力指標
銀行與企業往來,首重的是貸放出去的資金是否能夠安全無虞的收回。這部分除了考量管理階層的品格、企業的競爭力、擔保品的價值,還能透過企業的財務狀狀況針對還款能力加以評估。以下是列舉三個常用來判斷還款能力的財務指標。
(1) 利息保障倍數ISCR (Interest Service Coverage Ratio)
ISCR=(EBITDA-Tax)/Interest Expense
利息保障倍數反應了企業當年度的繳息能力,這個比率越大,代表企業當年度的現金流能夠支付利息的能力越強。這個數字要大於1倍才算是正常的狀況。
(2) 償債準備比率DSCR (Debt Service coverage ratio)
DSCR=EBITDA/Interest Expense+ CPLTD
償債準備比率與利息保障倍數不同的地方在於DSCR於分母考量了當年度必須償還的一年內到期之長期負債,DSCR於償債的意義上多了一個本金到期還款能力的味道。這個數字同樣是越高越好,最好可以配合參考企業的長期授信合約。若授信戶與往來銀行有一個3年期的中期授信合約,DSCR最好也能大於3倍較為保守。
另外有一些特殊的狀況,若企業的財務體質不夠健全,或是剛好當年度EBITDA因為某些因素而下滑,實務上也會將DSCR調整為以下算法
Adjusted DSCR=(EBITDA+近兩年平均現金)/Interest Expense+ CPLTD
若授信戶原始的ISCR大於1倍,繳息能力尚且正常。分析時可以綜合考量授信戶帳上現金的部位進行償債能力的評估。這項調整的原因是因為授信戶能夠透過自有資金逐漸償還每年到期的長期負債本金。
(3) 債務償債年數Funded Debt/EBITDA
這項比率的財務意義是:檢視企業償還目前負債總額需要多少年才能償還。這項比率越低越好,債務償還年數越低,代表企業的借款能夠越快被企業賺到的EBITDA償還完畢。
財務結構較穩健的授信戶這個比率應該能夠低於5倍,但有時候授信戶的資金借款用途是機器設備融資或不動產廠房融資。因為這類型的融資天期較長,用5倍這個絕對數字來當判斷基準也不一定對所有企業公平。
實務上會根據企業的借款組成狀況、EBITDA獲利狀況做分析才知道這個數字是否表達允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