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人物

Eric Chi
Jun 2, 2024

--

教練自己

五月的工作呈現著膠著的狀態,生活持續多頭燒,家裡的親人身體突然遇到了病痛來擾,每天都還要抱持著樂觀積極的態度過每一天。最近讀商業週刊,Costco亞太區總裁張嗣漢提到「如果一直想著Why Me的思維,會和Loser越來越靠近,要經常想著Why not me」。

五月到大學母系招生說明會分享了經濟系畢業十年的旅程,說明會當天是高中生的徵選入學,除了正準備上大學的年輕朋友,還有許多家長一起出席了這場校友說明會。

有家長問起,要如何讓這些年輕朋友在大學的時候持續的努力,不要進到大學就鬆懈下來。

這個問題真的是一道大哉問,不只是能用在大學生活,開始工作之後也都要想著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人生像是馬拉松比賽,停下來走路喘口氣喝杯水,永遠都比堅持到底繼續跑步要輕鬆的多,一口氣鬆懈下來可能短暫的很開心,但時間拉長來看,最值得回憶的事可能是經歷過痛苦掙扎,努力不懈的那段時光。

外科醫師一樣的工作態度

前些日子陪母親在台北榮總住院,台灣的醫療品質令人敬佩,母親的主治大夫是外科的主任,掌管一層樓數十床病人之餘,她還要教課、看門診、巡視病人、開刀,在醫院陪病的日子,經常七點半就看到主任來巡房看病,晚上七八點下了手術檯,主任也堅持著每晚來看看病人的病情。

這樣日復一日,星期一到星期六,只有星期天是主任的休假日,想想一周六天,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母親那天開刀從早上七點一路開到晚上十點多,這樣的工作態度,讓我在陪病的日子雖然請了休假,我也老老實實的每天七點多就打開電腦,開始追著客人問進度,打電話要業績,把自己當成客人的主治醫生,反正每個案子都要花時間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自從和母親一起陪病後,我開始習慣把手機的outlook當成line訊息在讀,這也只是一個訓練自己的過程,要讓病患覺得自己受重視,就需要把自己足夠多的時間花在對方身上。

後話:我母親看到我這樣休假日依然在上班,曾經很酸的說,人家名醫領多少錢,你領多少錢?

財務預估很重要

進行了幾場商業銀行比較少接觸的業務,其中一個場合是帶著台灣的公司和美國的投資銀行家接洽,希望協助這個客人在海外市場募資,另一場是新創公司和創投家的會議。

企業不論是要募資一億美金,還是募資一千萬台幣,投資人都會關注財務預估的可信程度、估值計算、投資人往往會從幾個面向進行討論:

  1. 目前營收vs今年度預估:2024年已經過了五個月,這五個月的實際營收多少,今年度預計能做多少,還有多少缺口,要從哪裡補起這些缺口?這些問題都和平常在和公司追業績時會問的事情一樣。
  2. 在手訂單vs今年度預估:在手的訂單有多少、在哪裡、怎麼做,年度營收預估能達成多少,用這樣的預估才能給出合理的估值。
  3. 未來幾年營收能見度:新創公司不管是損益表或現金流量表,在還未開始獲利之前,營收能不能持續的成長?營收能見度和成長要從哪裡來?
  4. 營收成長的假設為何:未來營收的成長是怎麼預估的,假設是不是合理,同產業的競爭對手獲利大概在什麼區間,可能也要一起評估近來。
  5. 估值的計算怎麼來:用什麼方式算出現在的估值?沒有上市的公司如果還沒獲利,要用什麼方式來做估值計算,這些問題都可以幫助CEO去思考,去梳理這個問題。

不得不承認,以往我對於財務預估的態度有點不夠嚴謹,首先是我認為財務預估很多時候都不值得參考,但和投資銀行家以及創投資本家交手過幾次之後,我改變了自己對於財務預估的看法,投資銀行家確實會一項一項的討論、檢核一個公司預估的營收、獲利、EBITDA,以及討論每一個預估的邏輯假設。

創投資本家因為要真金白銀的把錢投給新創公司,要從財務預估中找出合理估值,並且梳理一個公司未來要發展的方向,這些都和企業的財務預估有關。

過去十年我已經學習足夠多的財務分析,未來我可以把腦袋放在財務預估多一些,把自己的生活放在未來,而不是活在過去。

私募股權 PE Fund

"我們在尋找價值被低估的公司,目標要能在2–3年間讓價值翻倍出場。”

和PE fund的對談,突然覺得一個投資要翻倍怎麼好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在日記本寫著這樣一段話,PE fund的人和創投資本家不同,他們尋找的是賺錢的機會,而創投資本家尋找的是改變產業的機會。

也因為想法不太一樣,PE Fund會看成熟的標的,已經有營收的公司,但這公司可能是經營出了點狀況,股東彼此吵架,股權談不攏,但自己有產能,有團隊,有完整的部門,PE fund投入了資本,再把手上的資源加進去,短時間有可能就產生1+1大於2的效果。

有時候這PE fund擅長的是把不賺錢的部門切割丟掉,留下賺錢的部門或是還有帳面價值的資產。

從產業的方式切入

最近公司策略在轉型,轉型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些舊的方式和包袱要被卸下,在一個動態的環境工作,同時也要動態的調整以及學習新的知識。最近學習的是用產業的方式耕耘及接觸新客戶。

我們要知道最近這個產業發生的事,找出共同語言之後就能發掘新的機會,客戶也可能願意和你多說兩句話,不只是把你當成比存款、放款利率的供應商,而有機會把你當成一個能夠對談解決方案的Banker。

產業知識例如:PCB產業供應鏈都集中到泰國、散熱產業最新的技術是水冷等等。這些產業知識和動態都能夠讓潛在對象知道我們不是亂槍打鳥的接觸對方。

這是一個蠻好的學習方式,同時也能更完整全面的認識一群客戶。

總之,最近在做著華爾街的事,領著華西街的薪水。

--

--

Eric Chi

Banker, Relationship Manager, Writer and Traveler. His first book is about a traveling diary in Tibet and second book is a guidebook for credit analysis.